•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研究生参加壳牌能源研究与创新卓越奖并取得好成绩
     2017年4月18日,“壳牌能源研究与创新卓越奖”2017级研究生答辩及颁奖典礼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举行。我校物质学院杨永助理教授课题组2016级博士研究生刘泽邦荣获年度壳牌能源研究与创新卓越奖一等奖,林柏霖助理教授课题组2015级硕士生钱瑶获得优秀奖。物质学院特聘教授、高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予罕主持颁奖仪式,壳牌公司荷兰壳牌集团副总裁Adam Hillier等为获奖者颁发奖学金证书,并对壳牌创新奖及获奖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继续推进创新奖及前瞻项目的二期合作。  壳牌能源研究与创新卓越奖设立于2015年4月,旨在激发并奖励从事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的中国研究生在创新和科研探索方面的卓越表现。来自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过程研究所及我校的候选人参加了由Adam Hillier等六名壳牌专家担任评审的现场答辩,其中前6名获得了一等奖。壳牌前瞻科学研究项目...
    2017-05-03
  • 物质学院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电子晶体学的手性确认新方法
    我校物质学院助理教授马延航、特聘教授Peter Oleynikov和电镜中心主任Osamu Terasaki合作,研发出两种基于电子晶体学的手性确认新方法,成功实现了对纳米尺寸晶体的手性确认,相关成果于5月1日以“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for determining the handedness of a chiral zeolite nanocrystal”为题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马延航为第一作者,Peter Oleynikov和Osamu Terasaki为通讯作者,多米体育app(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为第一单位。 如果一个物体的本身无法跟它的镜像重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手性”(handness)。手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比如在生物界,人类的手、海螺的螺壳都具有明显的手性特征。手性同样存在于微观世界中,许多分子都具有手性,非手性的分子通过相互作用也可以形成手性排列。 在晶体学中,手性结构是指具有手性空间群的结构,而单个晶体手性结构的确认一般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来完成。由于吸收的存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
    2017-05-03
  • 物质学院宁志军课题组研发出高效率、宽光谱、低毒的光催化产氢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宁志军助理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最近在宽光谱光催化产氢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高效率、宽光谱、低毒的光催化产氢材料,成果以“0D–2D Quantum Dot: Metal Dichalcogenide Nanocomposite Photocatalyst Achieves Efficient Hydrogen Generation”为题,发表在材料学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光催化制氢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提高光催化体系在可见光区的吸光能力和催化产氢效率是实现这一技术应用的关键。但是,如何在提高材料本身吸光能力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光生载流子分离与利用效率,是相关技术研发工作的难点。近年来,零维量子点由于其优良的光吸收能力和产氢效率,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宁志军课题组合成了一种Zn-Ag-In-S零维量子点,该量子点以谷胱甘肽分子作为表面配体,结合对阳离子组成进行的调控,有效降低了量子点的缺陷浓度。通过量子点表面的配体交换,该研究团队证明,降低缺陷浓度可...
    2017-04-21
  • 物质学院章跃标组研发“会呼吸的多孔材料”取得新进展
    具有动态响应性质的多孔晶体材料可以对外界刺激(温度、压力、客体分子等)做出周期性结构的整体协同变化(即可逆晶体-晶体转化),以实现其在传感、吸附分离、气体储存、催化等多个应用领域的优异性能。目前,这一特性的研究和利用主要集中在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领域,而在更具柔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 COFs)领域,却因结构表征的困难而鲜有报道。因此,对动态变化的机制阐明和系统设计原理方面的研究亟需新的突破,以推进COF材料成为新一代的动态响应材料,并促进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最近,我校物质学院章跃标课题组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为课题组开展了联合研究,通过构建亚胺键的三维穿插网络和引入官能基团,获得了首例对有机蒸汽分子具有动态响应性能的COF材料(LZU-301),并综合了粉末X射线衍射、有机蒸汽吸附、129Xe核磁波谱和结构模拟等表征手段,阐明了该COF材料的动态变化过程和...
    2017-04-08
  • 物质学院季泉江组研发出“超级细菌”基因组编辑新技术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材料生物学研究部)季泉江助理教授课题组在人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其中的“超级细菌”)中首次建立起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高效快速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该项成果以“Rapid and Efficient Genome Editing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Using an Engineered CRISPR/Cas9 System”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季泉江组博士后陈未中为论文第一作者,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张翼飞为论文第二作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Won-Sik Yeo博士和Taeok Bae教授分别为论文第三和第四作者,季泉江助理教授为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目前课题组已经为该技术进行了专利申请。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极具危害的人类病原菌,既可引起轻微的皮肤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近年来,“超级病菌”——耐甲氧西林...
    2017-02-28
  • 物质学院米启兮组研发出二氧化钛材料室温制备新方法
    我校物质学院助理教授米启兮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合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上发表题为“Accelerated room-temperature crystallization ofultrahigh-surface-area porous anatase titania by storing photogeneratedelectrons”的科研论文,报道了通过存储光生电子加速的室温晶化合成新方法,成功制备了比表面积高达736 m2/g的多孔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助理研究员苏娟为论文第一作者,米启兮和上海交大教授陈接胜为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为第一完成单位。 多孔二氧化钛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功能材料之一,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在异相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需要通过高能量处理过程实现材料的晶化,这样将带来比表面积缩小、多孔结构损失等副作用,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温和的室温晶化合成路径,不仅符合绿色化学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持多孔二氧化...
    2017-02-23
  • 生命学院沈伟课题组解析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神经机制
    1月4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沈伟助理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hypothalamic circuit that controls body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解析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体温的稳定,对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开展十分关键。体温调节紊乱(如发烧、中暑和体温失调),则会打乱很多重要生理活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体温调节直接影响机体能量平衡,人体每天要消耗近50%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而长期的能量过剩则容易导致肥胖。体温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当人们面对严寒与酷暑的时候,会感觉到冷与热,并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行为(例如,穿衣方式的改变;接近暖气或空调);同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无意识”的自主反应,包括改变基础代谢水平、脂肪产热水平、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运动...
    2017-01-05
  • 信息学院博士生贾波琦荣获IEEE全球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
    2016年12月4日到12月8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IEEE 2016全球通信大会(IEEE GLOBECOM 2016)上,我校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贾波琦(导师:信息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胡宏林)以第一作者身份凭借一篇题为“The Upper Bound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Virtual MIMO System with User Pairing”的论文获得了大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 IEEE GLOBECOM是世界通信行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于每年十二月中旬定期召开,涵盖了信息论、认知无线电技术、网络安全、无线通信网络、光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绿色通信、物联网等在内的通信行业各个领域。本次大会从2500多篇投稿中进行评选,共评选出16篇最佳论文,贾同学的论文获得了绿色通信与网络领域唯一的最佳论文奖。 在这篇论文中,贾同学针对上行多用户虚拟MIMO系统中的用户配对与功率分配问题,考虑能量效率与频谱效率的权衡,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投影约束分析的用户配对方法。该...
    2016-12-13
  • 免疫化学研究所刘佳副研究员应邀参与发表“基因编辑”综述
    近日,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刘佳副研究员应邀在权威杂志《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发表了题为“Genome-Editing Technologie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 这篇综述总结并比较了目前基因编辑常用的四种分子工具:归巢核酸内切酶(homing endonuclease)、锌指蛋白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 ZFN)、TALEN以及CRISPR/Cas9。这些核酸酶可被人工改造,用于识别并切割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造成双链DNA的断裂,以实现基因的移码敲除、缺失、外源基因插入、单个核苷酸替换等。除了介绍这四种“分子剪刀”的基本原理外,此篇文章还总结归纳了它们的一系列应用,如细胞系构建、模式动物构建、药物靶点筛选、疾病治疗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此外,这篇综述还对核酸酶的细胞呈递方式进行了讨论。虽然CRISPR/Cas9等工具十分高效,但是如何能将这些核酸酶安全、高效的运输到细胞中(特别是在体内等复...
    2016-11-22
  • 物质学院左智伟课题组在可见光催化碳碳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左智伟助理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Photocatalytic C−C Bond Cleavage and Amination of Cycloalkanols by Cerium(III) Chloride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组在可见光催化碳碳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左智伟组博士后郭靖婧、胡安华为共同第一作者,左智伟为通讯作者。 如何更加高效、绿色地合成药物分子及重要中间体,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现代合成化学家不懈追逐的目标。碳氢键、碳碳键的直接活化为提高合成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但这些化学键的惰性使得该途径往往需要依赖稀有的贵重过渡金属来催化反应,使其工业化应用受到限制。近来兴起的可见光催化(Visible 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是一种利用光催化剂将可见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进而能在温和条件下活化有机分子的新颖催化模式,能使合成条件更加绿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
    2016-11-17
  • 物质学院林柏霖课题组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林柏霖助理教授课题组在催化领域权威杂志《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Formylation and Methylation of Amines Using Carbon Dioxide and Hydrosilane Catalyzed by Alkaline Metal Carbonates”的科研论文。该工作报导了一种新型催化体系,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能够高效地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胺甲基化和甲酰化反应,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碳资源之一,开发以二氧化碳为C1来源的化学合成方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以碱金属碳酸盐作为催化剂,可以高效地调控反应的选择性,生成胺的甲酰化或甲基化产物。二氧化碳为甲酰和甲基两个官能团提供了C1的来源。与之前报导的催化体系相比,这篇论文中报导的碱金属碳酸盐体系不含过渡金属且简单廉价易得,具有更广的底物普适性,能够高效地应用到药物分子的甲基化反应中,是提高药物分子活性的一种途...
    2016-10-20
  • 生命学院刘冀珑教授应邀在权威杂志发表“细胞蛇”综述
    近日,我校生命学院刘冀珑教授应邀在权威综述杂志《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年度综述)上发表了题为"The Cytoophidium and Its Kind: Filamentation and Compartment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细胞蛇和它的同类:代谢酶的纤维化和区域化)的长篇综述。 分子的区域化是生命系统区别于非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物分子在细胞内的区域化是细胞赖以存活的根本特质之一。2010年,刘冀珑教授的团队发现在核苷酸代谢发挥关键作用的CTP合成酶可以在果蝇细胞中形成细长的蛇形结构,遂将之命名为“细胞蛇”(cytoophidium,复数cytoophidia),源自希腊语“cyto”(细胞)和“ophidium”(蛇)。与传统的由膜包裹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不同,细胞蛇是没有膜的细胞器。同年稍后,美国两个小组独立地报道在细菌和芽殖酵母细胞中发现类似细胞蛇的结构。次年,刘教授的团队和另一个美国团队独立地在人类细胞里发现细...
    2016-10-16
  • 物质学院特聘教授孙予罕团队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孙予罕带领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团队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自然》(Nature)杂志于2016年10月6日发表了相关结果。钟良枢研究员(第一作者)等通过采用全新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对拓展合成气催化转化领域有重大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低碳煤化工的发展。 在能源化工领域,烯烃是一种基础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高级润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喷气燃料等很多产品都是以其为基础原料。因此,烯烃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线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接制备烯烃。在目前的主流工艺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气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
    2016-10-07
  • 同步辐射光源助力物质学院科研人员发现新型拓扑量子材料家族和揭示双电层结构
    以同步辐射光源为核心的大型用户装置是材料表征技术的前沿设施。近期,我校物质学院光子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研究部的多个课题组通过利用和发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先进光电子能谱技术,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拓扑材料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类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新型量子材料,10月4日公布的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正是表彰了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等三位科学家在物质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发现。从2010年起,具有众多独特物理性质(例如非平庸磁性、超导、重费米子行为等)的Heusler家族材料就引起了该研究领域的广泛兴趣。如果能在该族材料中发现拓扑非平庸的电子结构,那么多达数百种的Heusler材料体系将是寻找新型拓扑相(例如拓扑超导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的肥沃土壤。然而在过去几年的不懈努力中,Heusler材料中的拓扑电子结构始终没有被发现。 《Nature Communications》9月27日在线发表了我...
    2016-10-04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60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3/4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多米体育app(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博首页网址(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 球赛押注APP|官方网站 | 正规NBA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 亚英体育在线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 NBA中国官方网站-nba买球官方网站 | 开云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 | 买球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 安博官网登录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 在线买球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